


4月25日下午,我院研究生会在美术馆会议室举办湖畔学会系列讲座。我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周思妤作题为《汉字符号在城市形象建构中的应用》的学术交流会。本场学术讲座由院长丁蕾主持,韩冬教授以及学院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。
会议伊始,周思妤同学从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切入,阐述了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且持续使用至今的文字体系之一,从甲骨文的象形符号到规范化文字的演变历程,强调其作为文化载体的重要意义。她引入符号学理论,结合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概念,深入分析汉字符号在城市形象建构中的双重属性——作为视觉形态的“能指”(如字形、地标建筑、城市logo等)与作为文化内涵的“所指”(如地域文化认同、历史传承等),并通过“魅力广州”“锦绣成都”等城市标语及北京奥运会logo等案例,具体说明汉字符号如何通过图形与意义的结合,强化城市形象的识别度与文化深度。
丁蕾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肯定了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,指出汉字符号作为文化载体,在城市形象建构中需兼顾理论深度与现实关怀。她强调,研究生应注重学术研究的逻辑性,在理论框架下梳理汉字符号与城市形象的关联,避免实践与理论的断裂;同时鼓励跨学科思考,将数字技术、用户体验等领域纳入研究视野,以应对当代城市形象设计的多元化需求。
本次讲座不仅深化了对汉字符号文化内涵的理解,也为城市形象设计提供了跨学科的研究视角,其引发的关于汉字符号与城市形象建构的讨论,将持续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启示,助力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。
(艺术设计学院)